有歷水鬼or無歷水鬼,你選誰?
日歷功能是現代腕表里最普遍的功能之一,不帶歷的表已經相當少見。那么,這個功能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么流行的程度?同樣是日歷顯示,又能分為幾種不同的形式?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這個太常見、以至于往往被忽略的功能。
在18世紀,就已經出現了具有日期顯示功能的懷表。但是腕表上的日歷功能在1915年才被正式發明出來,這一專利屬于拉紹德封地區的制表商A.Hammerly。當時他的設計是:以指針來指示日期,同時在12點位置開窗顯示星期。后來亨利慕時和華生等品牌都采用了同樣的設計。
大約在同一時期,摩凡陀開始制作與現在的日歷開窗相似的數字日期顯示腕表,不過,由于當時的腕表非常小,這種日期顯示不太好識讀。為解決這一問題,著名制表師保羅狄森用兩個日歷環來顯示日期,使其更加醒目,這就是后來被人們稱為“大日歷”的功能起源。
到了1945年,勞力士DJ橫空出世,成為第一只可以自動調整日期的腕表,標志著日歷功能的成熟。1955年,其日期顯示由原來的慢跳變為瞬跳,又是技術上的一個飛躍。而且由于勞力士的創始人漢斯威爾斯多夫的妻子視力不佳,勞力士還在日期顯示上加入了一種類似放大鏡的裝置,成為后來“泡泡鏡”的鼻祖。(可見勞力士在制表史上的地位)
直到今天,經過這一百多年來制表師們的不斷努力,日歷功能已發展得十分完善,并且進化出了多種表現形式。現在應用得最普遍的是在三點鐘日歷開窗。這種樣式的流行自有原因:每當人們需要看日期時,只需要讓襯衫或夾克袖口下的腕表露出一部分即可方便地識讀,大大提高了便利性。當然,也會有一些例外,比如放在6點鐘位置等等。
而在具體的外觀上,日期顯示以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為主,以求最醒目的效果。像是金底黑字這樣的魔性組合是比較少見的。
盡管人們在外觀的設計上作了這種種考量,但實事求是地說,在表盤中開一個日歷窗口肯定會對腕表的對稱之美造成一定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不喜歡帶歷水鬼而更偏愛無歷型的原因——這些顏控們寧愿不看日期,也不想讓表盤的視覺平衡受到破壞。
面對這一情況,制表師們也想了很多辦法來補救。比如大馬士革就在9點鐘位置放置了小秒針,用以平衡3點鐘位置的日歷窗口;漢米爾頓在12點位置作扇形日歷開窗,以保證表盤的對稱性......等等。這些舉措,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帶歷腕表的美觀度,撫慰了外貌協會的心。
以上所說的日歷功能,基本都是表盤開窗、數字顯示。而我們在開頭已經介紹過,最早的日歷功能是以指針的形式來實現的,現在仍在應用這一設計的腕表品牌卻不多,豪利時算是其中之一。早在上世紀30年代,豪利時就開始使用指針式日期顯示,經歷了數次演變后,已變成了品牌的標志性設計。這種日期顯示樣式更能保持表盤的美觀,但也會增加生產成本,而且識讀起來肯定沒有流行的數字開窗那么直觀。有得必有失。
而說到識讀的直觀性,誰也比不過大日歷功能。通過碩大的日歷開窗,輕輕掃一眼就能對日期一目了然。當然,巨大的面積肯定也更容易破壞表盤的對稱性。
大日歷窗口通常位于12點鐘位置,由兩片日歷環構成,一片用來顯示十位數字,一片用來顯示個位數字。這兩片日歷環除了要聯動順暢外,中間的隙縫還得做到密合平整,以至于肉眼看不到落差的地步,這非常考驗品牌的工藝水平。比如芝柏的1945系列就通過透明數字盤的形式來做到了這一點。
對于日歷功能,現在的人們主要分成兩派:一派由于其實用性而離不開它;另一派則嫌棄它不夠美觀。不過,隨著制表師們的努力,這一兩難困境正逐漸得到解決,相信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兼具顏值與功能的帶歷腕表。
你在買表時,會不會選擇帶日歷的款式?
本文來源自萬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