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為什么開始往大尺寸發展?
手表選擇多大尺寸一直是許多表迷買表前糾結的問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大表盤的手表出現到我們的視野里。20世紀90年代末,男士手表的尺寸多為37-39毫米,幾年后尺寸上升到41-44毫米,再到今天,我們能看到許多45-48毫米(甚至更大)的手表。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出,尺寸大的手表越來越受歡迎,而且這種變化不單只是男表,女表如是。
今天三心不談手表的大小對佩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也不談大表盤更適合哪些人群佩戴,我們來分析手表是因為什么開始往大尺寸方向發展。
#1
響應市場需求
許多鐘表愛好者常常會在手表尺寸上引起爭論,有人認為小表盤看起來柔柔弱弱,更像是女士或者是小男孩戴的手表;有人認為大表盤很傻,好像佩戴者是迫不及待想炫耀一樣。可以看出,人們對手表尺寸這個話題仍然有很大的熱忱。
但其實大小是相對的,沒有真正好與壞的尺寸。如果你的手腕可以戴得起42毫米的手表,覺得合適不硌手,自然也就不覺得“大”。大小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合適”。
所以超大表盤的誕生,其中一個因素是響應一些手腕較粗,體格健壯人士的需求,畢竟有需求就有市場。
#2
機械表的改進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價格更便宜,走時更精準的石英表沖擊下,瑞士手表品牌希望將機械表的定位升級為奢侈品,讓人更多地關注佩戴者本身,而不單單只是讀時的實用工具。
#真力時 飛行員系列 03.2430.693/21.C723
表徑:48mm
于是機械表的設計和質量開始得到改進,外觀設計更多樣,功能越來越復雜(日期、萬年歷、兩地時、計時、月相等),所以手表就需要更多空間來容納這些受歡迎的時計功能。品牌方創造的新機芯,同樣也依賴于大尺寸表盤背后提供的額外空間。
手表整體尺寸的加大,源于人們對功能和外觀有了更高的追求。手表不再是作為單一的讀時工具,它還提供其他特定場景的特殊功能(比如潛水,飛行,航海等)、與時尚相關的裝飾風格(比如復古、商務、運動等)以及最直觀的觀賞價值。因此,手表復雜技術需求的日益增長,有助于大型手表尺寸的持續普及。
#3
一旦選擇大表盤
就難以回頭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體會:用了大屏手機后,就再也難以接受小屏手機的狹窄,手表也是如此。一旦你開始佩戴尺寸較大的表后,再回頭看看曾經愛不釋手的小表盤,就會覺得那塊表太嬌小仿佛缺了點什么,甚至認為它已經配不上現在的自己。
#55mm SISU Bravado
40mm勞力士GMT Master II
見過了大表盤的大膽和功能創新,小表盤的舒適和小巧仿佛顯得優勢不足。因此,表迷們對大表盤的復購率遠遠高于小表盤,這個購買行為幾乎是不可逆的。這也側面說明了為什么近幾年各大手表品牌的熱推表款尺寸都比較大。
#4
現代品味
20世紀90年代末,戴著愛彼皇家橡樹海岸的阿諾德施瓦辛格和佩戴沛納海Luminor的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等演員吸引力大量媒體關注。因為他們所扮演的硬漢角色足夠出色,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購表抉擇——愛上硬漢專屬大表盤。
#史泰龍佩戴60毫米的沛納海L'Egiziano PAM341
手表被認為是男士唯一的裝飾品,所以人們會偏向選擇尺寸較大,更能襯托自己男子氣概的表款。
其次,不單只是男性,隨著近幾年時尚圈“BF風”的盛行,女性開始喜歡中性、獨立,能模糊掉柔弱面的單品,比如大大的男朋友襯衫、oversizeT恤等。
#2013年,勞力士推出了男女適宜的36mm Day-Date
在手表的選擇上,自然開始青睞大表盤,男士風格更濃烈的手表。所以36-40毫米的傳統男表,也漸漸成為女性選擇之一。
大表盤凸顯張揚的個性,小表盤紳士儒雅,兩者其實并無絕對好壞。確定適宜自身手腕的尺寸范圍,再在這個范圍內選擇符合佩戴場景,契合個人品味的表款才是購表的正確姿勢。
本文來源自萬表網